赵大、李通,还有数十名在骑射、搏杀、地形辨识上出类拔萃的汉子,最终被带到张辽、徐晃面前。他们脸上混杂着疲惫、兴奋和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。
“记住你们今日为何留下!”张辽的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而坚毅的脸,“屯田骑,守的是你们身后的田垄屋舍,是爹娘妻儿!拿起锄头是民,跨上战马便是兵!兵锋所指,便是胡骑授首之处!屯田骑的旗号,要用胡虏的血来染红!”
“诺!”数十条汉子齐声嘶吼,声浪冲散了北风的呜咽,在坞堡上空久久回荡。这吼声,是新生铁骑的第一声心跳。
白狼山下,量度生死
与此同时,一道如塞外寒铁般冷硬的身影,正策马穿行在雁门郡外莽莽的群山之间。高顺。
他仅带着数名精干亲随,轻装简从,如同融入山影的幽灵。刘基的手令与虎符紧贴胸口,沉甸甸的,那是将二十万胡骑引入死地的重任。他要去丈量的,是轲比能可能的葬身之所。
寒风如刀,刮过高顺岩石般的脸庞。他勒马停在一处高坡,鹰隼般的目光缓缓扫视着前方大地。这里已近白狼山余脉。眼前是一片相对开阔的谷地,三面环山,山势陡峭,多为裸露的岩石,难以攀援。谷口狭窄,形似一个巨大的口袋。谷地中央地势略低,一条早已封冻的河流蜿蜒穿过,河床两侧是冬季枯黄却依旧密集的灌木丛。
“地图。”高顺声音低沉。亲兵立刻展开一张硝制过的粗糙羊皮地图。高顺的手指沿着他们走过的路线移动,最终重重地点在眼前这片谷地:“标注:野狐峪。口窄,腹阔,三面绝壁,中有冰河枯灌。”
他翻身下马,靴子踩在冻得坚硬的土地上,发出嘎吱声。他走到谷口最狭窄处,目测宽度,又蹲下身,抓起一把泥土仔细捻动,观察土质。冻土坚硬,混杂着碎石。
“若在此处,”高顺指着谷口两侧的山脊,“以铁弩营据守,强弓劲弩封锁谷口,便是万骑也难以一时冲开。”他转身,指向谷地深处,“胡骑若被引入谷中,其势必乱。三面山壁陡峭难攀,唯一的出口被堵死……”
他大步走向谷地中央的冰河,抽出腰间佩刀,用力向冰面凿去。冰屑飞溅,几下之后,刀尖触到了冰层下的淤泥。“冰层不厚,下有淤泥。”他眼中寒光一闪,“若在此处预设火油、硫磺之物,待敌骑深入,乱箭引燃……冰面碎裂,人马陷入泥淖……”
高顺站起身,环顾这巨大的、仿佛天然为杀戮而设的“口袋”。寒风卷过枯灌,发出呜咽般的声响,如同无数冤魂的低语。远处地平线上,代表北境烽燧的暗红色天光,彻夜未熄,如同大地永不愈合的伤口,映照着这片可能即将被鲜血浸透的土地。
“地势可用。”高顺的声音冷硬如铁,不带一丝波澜。他解下腰间一个皮质水囊,却不是饮酒,而是将囊中混合了朱砂的红色液体,仔细地、一道一道地涂抹在羊皮地图上野狐峪的位置。鲜红的线条,勾勒出胡骑的坟场轮廓。他收起地图,翻身上马,身影再次没入苍茫山色,继续在刀尖上丈量着生与死的距离,寻找着那处能让二十万骄狂胡骑有来无回的绝地。决战之地的轮廓,在他冰冷的目光与精准的丈量下,正一点点变得清晰。
寒夜孤灯,蹄下乾坤
许都北郊,试马场边缘,巨大的工棚在寒风中矗立。与城内武英殿的肃杀、北疆卫所的粗粝、白狼山下的冷硬截然不同,这里弥漫着炭火、热铁、油脂和汗水的混合气息,是另一种形式的战场。
工棚内炉火熊熊,驱不散深冬的寒意,却将人影拉长,扭曲地投射在挂满工具的原木墙壁上。热浪扭曲着空气,铁砧上火星四溅,叮叮当当的敲打声、风箱沉闷的喘息声、水流淬火的嗤啦声交织成一片,掩盖了棚外呼啸的风声。
马钧裹着那件半旧的灰鼠皮袄,蜷缩在工棚最里侧一张堆满图纸、零碎铁件和木炭条的粗糙木桌旁。花白的胡须纠结着,沾满了黑色的铁灰和几根干草屑。他双眼布满血丝,眼袋浮肿,显然已多日未曾安眠。桌上油灯昏黄的光线摇曳着,映着他专注得近乎凝固的侧脸。对许都朝堂的惊涛骇浪,对北疆燃遍烽燧的告急文书,他恍若未闻。他的世界,此刻只凝聚在手中那两件刚刚铆接牢固的物件上。
不再是传统的绳圈,也不是简陋的单边木镫。这是用反复锻打、百炼而成的熟铁,在匠人精准的锤击下弯曲成贴合脚型的流畅弧形。边缘被打磨得异常光滑,在油灯下泛着乌沉沉的冷硬光泽。内侧,则用坚韧的麂皮精心衬垫、缝合,柔软而富有韧性。
马钧枯瘦的手指,因常年与铁器木石打交道而关节粗大、布满老茧,此刻却异常稳定。他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鞍桥两侧这对新铆接的物件,指尖感受着那冰冷金属的弧度与麂皮的细腻。他拿起一只,凑到眼前,眯起昏花的老眼,仔细检查着连接处的每一颗铆钉是否完全锲合,麂皮衬里是否有丝毫皱褶或开线。那专注的神情,仿佛在审视一件稀世珍宝,而非即将装备给万千骑兵的寻常马具。
“博士,歇会儿吧,您都熬了三天了。”一个年轻工匠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粟米粥走过来,声音里带着担忧。
马钧恍若未闻,只是伸出食指,在那光滑的弧形铁圈内侧边缘缓缓摩挲,感受着那细微的弧度变化是否足够贴合足弓。“弧度…这里,再收一分。”他喃喃自语,声音沙哑干涩,拿起一块炭条,在旁边的木板上飞快地画下一个简略的修改符号。
年轻工匠无奈地放下粥碗。他知道,在博士的世界里,只有“对”与“不对”,没有“差不多”。他默默地拿起马钧标注好的木板,走向火炉旁忙碌的锻造区,将指令传达给负责最后打磨的匠人。
时间在炉火的明灭和铁锤的起落中流逝。当修改后的部件再次送到马钧手中时,他紧绷的嘴角终于松弛了一丝微不可察的弧度。他不再说话,只是拿起工具,亲自进行最后的微调与加固。动作精准、稳定,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韵律。
终于,他停下了手。油灯昏黄的光线下,一双乌沉沉、泛着冷硬金属光泽的双边铁马镫,静静地躺在他布满老茧的手掌中。弧线完美,衬里服帖,铆接处严丝合缝。它们如此简单,却又如此不同。马钧用指尖轻轻敲击了一下镫体,发出清脆而短促的“叮”声,在嘈杂的工棚里几乎微不可闻。
然而,就是这双看似不起眼的铁环,却蕴含着颠覆骑兵作战方式的可能。它让骑手在疾驰颠簸的马背上获得前所未有的稳定支点,解放双手,人马合一。冲锋时,骑士能全力刺出长槊;劈砍时,腰背之力可贯通刀锋;骑射时,身躯稳固如磐石。它将赋予中原骑兵,在辽阔草原上与胡骑争锋的底气!
马钧缓缓抬起头,布满血丝的双眼透过工棚敞开的门缝,望向北方。地平线上,那代表烽燧的暗红色天光,依旧如同大地永不愈合的伤口,固执地亮着,刺破沉沉的夜幕。寒风卷着冰碴,掠过空旷死寂的试马场校场,发出凄厉的呜咽。
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没有任何激动或喜悦,只有一种深沉的疲惫和更深的凝重。他小心翼翼地将这双凝聚了心血的铁马镫,放在油灯旁。昏黄的光晕笼罩着它们,冰冷的金属边缘反射着跳跃的火光,仿佛沉睡的猛兽睁开了第一只眼睛。
炉火在身后熊熊燃烧,将他的影子投在挂满工具的墙壁上,巨大而沉默。工棚外,是凛冬的寒夜,是烽火连天的北疆,是即将踏着这双铁镫奔赴血火战场的万千铁骑。寒与热,生与死,创造与毁灭,在这小小的工棚里,在这双冰冷的铁马镫上,无声地交织、碰撞。时代的巨轮,被这微小的支点,悄然撬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