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军师,这刹片…怕是跑不了几个长坡就得换啊!”负责这具木牛的驭手抹着汗,心有余悸地报告。
更让张飞不耐的是速度。即便在切换了“流马”档位的平缓路段,木牛流马的速度也仅仅比满载的骡马队快上那么一线,远逊于轻装的传令快马。看着木牛那四平八稳、不疾不徐的步伐,张飞忍不住嘟囔:“这‘流马’…跑得也太慢了些!跟真马比差远了!这要运粮到前线,黄花菜都凉了!”
一路的实测,数据被赵云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。最终抵达预设终点时,结果清晰地呈现在众人面前:
载重: 木牛流马(800斤\/具) > 骡马(160斤\/匹 * 5匹 = 800斤) > 民夫(80斤\/人 * 10人 = 800斤)。
人力\/畜力消耗: 木牛流马(1驭手\/具) << 民夫(10人) ≈ 骡马(5匹 + 1-2驭手)。
地形适应性(省力、稳定): 木牛流马(优) > 骡马(中) > 民夫(差)。
速度: 骡马(中) ≈ 木牛流马(“牛”档慢,“马”档略快于骡马,但整体仍慢) > 民夫(慢)。
维护性\/脆弱性: 木牛流马(结构复杂,关键部件易损,需频繁保养更换) << 骡马(需草料、兽医) < 民夫(仅需口粮)。
转向灵活性: 民夫(优) > 骡马(良) > 木牛流马(差)。
夕阳的余晖将崎岖的山道染成一片金黄。诸葛亮站在终点处,回望着那三具经历了山路洗礼、沾满泥泞、其中一具还带着明显损伤的“木牛流马”,久久不语。羽扇轻摇,晚风吹动他额前的几缕发丝。
优势明显:省力、载重大、稳定性好,尤其适应复杂地形,能极大节省人力畜力消耗,这正是解决蜀道运粮噩梦的关键!
局限同样刺眼:速度不快,结构相对脆弱,关键部件(如连杆、棘轮、刹片)在恶劣环境和粗暴使用下易损,维护保养要求极高。
刘备看着诸葛亮沉思的背影,走上前,拍了拍他的肩膀,语气充满信任与期许:“孔明,此物已堪称神技!省力载重,乃我军急需。至于速度与坚固,假以时日,必能改进!”
诸葛亮转过身,脸上已恢复了平日的从容,只是眼神更加深邃。他对着刘备和众将拱手:“主公,诸位将军,木牛流马,初试锋芒,利弊已现。其省力载重之能,确可解燃眉之急。然其速缓、易损之弊,亮已了然于心。此番回去,当召集匠师,详析今日之得失,改良图纸,加固要害部件,优化转向,或可尝试改进刹片材质…”
他的目光投向南方,仿佛穿透了群山,看到了那更为险峻的蜀道,也看到了未来战场上对后勤的严苛要求。
“新野工坊,灯火不息。改良之器,刻不容缓。”诸葛亮的声音不高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,“同时,首批可用的木牛流马,需即刻开始小规模量产!时不我待!”
木牛流马的山路初啼,虽非尽善尽美,却已如一道穿透后勤迷雾的曙光,照亮了前路,也指明了下一步精进的方向。新野工坊的灯火,注定将彻夜长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