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坊内顿时沸腾起来。锯木声更加急促,刨花如雪片般飞舞。鲁平亲自操刀,带着几个得意弟子,屏息凝神地切削、打磨那至关重要的“枢机”部件,汗水顺着他们专注的侧脸滑落,滴在光滑的木料上。王锤则守在小型的锻炉旁,赤膊上阵,亲自抡锤,叮叮当当地锻打着那些关键的青铜轴套和镔铁棘轮,火星四溅,映红了他严肃的脸庞。空气中弥漫着灼热的金属气息和木材的清香。
诸葛亮并未离开。他褪去了羽扇纶巾的飘逸,挽起袖子,在工坊内来回巡视。他时而驻足在鲁平身边,拿起半成品的曲柄连杆,对着光线仔细检查榫卯的契合度,用手指感受着表面的光滑程度;时而走到王锤的锻炉旁,观察铁块烧红的火候,指点淬火时油温的控制;时而又蹲在组装“箱笼”的工匠旁,亲手调试那活扣的松紧度,确保装卸便捷又牢固可靠。
“此处榫卯,还需再打磨半分,过紧则易裂。”他拿起一块部件,声音温和却不容置疑。
“王师傅,此棘轮齿尖淬火后需再回火一次,色呈淡黄即可,过脆易崩。”他对着刚淬火完成的棘轮指点道。
“箱笼藤垫,需用桐油反复浸泡三日,方可防潮耐用。”他检查着藤编的质地。
汗水浸湿了他素色的布袍,木屑和油污沾染了他的衣襟和双手,但他浑然不觉。那双深邃的眼眸里,此刻只有眼前的部件,只有图纸上的线条如何一步步化为实物。他不再是那个运筹帷幄的军师,更像是一位沉浸于创造之中的大匠。
数日不眠不休的奋战后,第一具“木牛流马”的骨架终于在新野工坊内巍然矗立。枣木制成的躯干泛着温润的光泽,青铜的轴套在灯火下闪烁着冷硬的金属光芒,复杂的曲柄连杆和齿轮组被巧妙地隐藏在坚固的框架之内。虽然还未安装“箱笼”和足底皮革,但那充满力量感与机械美感的轮廓,已足以让所有参与的工匠屏息。
诸葛亮绕着这初具雏形的造物缓缓踱步,羽扇轻轻敲击着掌心。他伸出手,抚摸着那光滑的“牛脊”和精密的连杆结构,指尖传来硬木的坚实与金属的冰凉。他的眼神中,有审视,有期待,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。图纸上的奇思妙想已化为实物,但这具沉默的机械,能否真正承载起他改善蜀道粮运、扭转乾坤的希望?还需要大地的检验。
“备好皮革、藤垫、油布。”诸葛亮的声音打破了工棚内的寂静,带着一丝疲惫,却更显坚定,“明日,为它装上‘皮肉’,我们…上山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