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钧的笔尖移向匣体侧面,一个结构复杂却秩序井然的“机括总成”。核心是一个可以水平往复滑动的“弩机滑块”。滑块上集成了悬刀(扳机)、钩心释放装置以及一个至关重要的“推箭杠杆”。滑块的后方,连接着一根强劲的复位簧片。
“看!”马钧的炭笔随着他的构想快速移动,“士卒蹬踏主臂,挂弦!弦动,带动滑块后移,压缩簧片!同时,滑块上的‘推箭杠杆’后撤,让开箭道,供弹匣内第一矢自动滑入待发位!松蹬,主臂在簧片作用下复位,但弦已被钩心挂住!扣动悬刀,钩心释放,第一矢激发!”
“激发瞬间,滑块因簧片蓄力,猛力前冲!”马钧的笔重重一顿,“前冲之力,其一,通过联动,瞬间将主弩臂再次拉至待发位(利用杠杆复位),完成自动挂弦!其二,滑块前冲时,其上的‘推箭杠杆’同步前推,将供弹匣内第二矢精准推入待发箭槽!如此,蹬踏一次,完成挂弦、推箭、激发之循环!松悬刀即发,发后自动挂弦上箭!五矢连珠,只在瞬息之间!”
学徒听得目瞪口呆,脑中仿佛有无数精巧的齿轮在疯狂转动啮合。脚蹬一次,竟能实现五矢连发?这简直是神乎其技!
“精度?寿命?”学徒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。连发若失准头,或打几轮就散架,皆是空谈。
马钧脸上露出一丝近乎冷酷的严谨。他指向图纸上几个关键节点:“标准化!此乃命脉!”他的炭笔在几个核心部件——弩机匣体、主弩臂转轴、钩心、悬刀滑块组件上画了重重的圈。“尺寸、公差、材质、热处理工艺,必须毫厘不差!所有零件,皆按统一‘模数’设计,可互换!一匣损,换匣即可!一机括坏,拆换标准组件!”
他尤其强调了钩心与悬刀滑块的材质与处理:“非我陈留‘灌钢法’所得之韧钢不可!需反复锻打,淬火回火,务求刚柔并济!其咬合面,需镜面研磨,覆以鲸脂混合石墨之秘制润滑!”他又指向那重力供弹匣的箭槽滑轨,“黄铜衬里,抛光如镜,箭矢通行,需毫无滞涩!”
最后,他的笔落在复位簧片上:“此簧之力道,乃连发节奏之魂!非百炼钢片反复折叠锻打、精心淬火定型不可!其力需均匀,其复需迅捷!”
一张前所未有、结构复杂却又逻辑清晰、充满了标准化模块化理念的“五矢连弩”设计总图,赫然呈现在学徒眼前。它打破了单发弩的千年桎梏,将“连珠”的构想,以一种极具工业化量产潜力的方式,化为了纸上可实现的精密蓝图!每一个部件,每一个尺寸标注,都凝聚着马钧对战场需求的深刻理解、对机械原理的登峰造极的运用,以及对陈留独步天下冶炼锻造工艺的绝对自信!
学徒捧着这张滚烫的图纸,双手都在颤抖。他知道,自己手中捧着的,不仅仅是一件新式武器,更是一场即将颠覆战争规则的、由钢铁与智慧驱动的风暴之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