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亲自来到试射场。寒风凛冽,吹动他宽大的袍袖。他拿起一架弩,入手沉重,比纯铜弩重了三分,但结构异常稳固。他熟练地拉开弩弦,扣上悬刀,将一支特制的加长重箭放入箭槽。
“开始吧。”他的声音平静无波。
负责试射的军士屏息凝神,瞄准百步外的包铁木靶。扣动悬刀!
“嘣——!”
一声沉闷而强劲的弦响!弩臂猛地一颤,箭矢化作一道模糊的黑影,撕裂空气,发出尖锐的呼啸!
“咚!”沉重的撞击声传来!箭矢深深没入包铁木靶,箭尾剧烈颤动!比旧弩的穿透力明显强出一截!
“成了!”工坊内外,工匠和围观的军士爆发出压抑许久的欢呼!李锤老泪纵横,姜维紧握双拳,激动得浑身发抖。
诸葛亮脸上却无太多喜色。他快步走到靶前,仔细查看箭矢的入木深度和角度,又拿起弩机,反复检查悬刀、钩心等关键部件的磨损情况。弩机匣内壁,青铜与精钢镶嵌处,已能看到细微的摩擦痕迹。
“射速测试。”他下令。
军士再次上弦、装箭、瞄准、击发!动作力求最快。
“嘣!……嘣!……嘣!”
连续三箭,间隔明显比刘基军装备的制式连弩要长。当第四箭上弦时,军士明显感觉阻力增大,悬刀扣下时发出一声艰涩的“咔哒”声,箭矢射出后,弩机内部传来轻微的金属刮擦声。
诸葛亮的心沉了下去。他示意停止,亲自拆开弩机匣。只见精钢钩心与青铜机匣的镶嵌处,因反复受力,已出现肉眼可见的微小错位和磨损,一些青铜碎屑落在匣底。
“精钢虽坚,青铜却弱。两者结合,反复冲击之下,青铜基体终究不堪重负。”诸葛亮的声音带着深深的疲惫和无奈,“射速与耐久……仍是死结。”
就在这时,一名风尘仆仆的信使被引入工坊,直奔诸葛亮面前,单膝跪地,呈上一卷密报:“禀丞相!细作急报!刘基军中……已大规模列装新式‘三矢连发弩’!射速远超我军现役连弩!其弩机……通体精钢!”
寒风似乎瞬间凝固了。工坊内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,被这盆冰水彻底浇灭。工匠们脸上的笑容僵住,姜维脸色煞白。只有诸葛亮,依旧站得笔直,只是握着那枚磨损钩心的手指,因用力而指节发白。
他缓缓抬起头,望向北方灰蒙蒙的天空,目光仿佛穿透千山万水,看到了许都工坊里那昼夜不息的炉火,看到了马钧案头堆积如山的精密图纸,看到了流水线上源源不断产出的标准化精钢弩机。
“三矢连发……”他低声重复着这四个字,嘴角牵起一丝苦涩至极的弧度。蜀汉倾尽举国之力,耗费无数心血,改良的终点,不过是别人早已越过的起点。技术鸿沟,如同天堑,横亘在蜀汉渺茫的希望之前。
他松开手,那枚象征着心血与挣扎的精钢钩心,“当啷”一声,落在冰冷的石地上。
丞相呕心沥血,强弩终难破困局;刘基技高一筹,三矢连发压蜀川!改良之弩初显锋芒,却难敌中原钢铁洪流。五丈原上星辉渐黯,北伐之路荆棘丛生。诸葛孔明,何以挽此狂澜?欲知后事如何,且看小子明日为诸位分解!万望看官老爷赏个催更,留个品评,助小子笔耕不辍,续写这英雄末路、壮士悲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