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1章 尽最后一份心(2 / 2)

王磊红着眼睛,声音哽咽:“爹!娘!以后出海打渔,您招呼一声!我王磊力气大,给您摇橹!”

李玉凰紧紧握住李桂芳冰凉颤抖的手:“娘,以后我常回来,给您梳头,陪您说话!”

一声声“爹”、“娘”,如同温暖的炭火,试图融化老人心中冻结的冰山。周建国抱着儿子的骨灰盒,老泪纵横,看着眼前跪了一地的“儿子”和“女儿”,嘴唇哆嗦着,最终只化作一声长长的、悲怆又带着一丝慰藉的叹息。

---

数日后,铁山市和姑苏市当地的军人事务局账户,分别收到了一笔来自“胜天机械动力研究所”的定向捐款,金额各100万夏币,备注清晰:沈天威烈士家属抚慰金、周海涛烈士家属抚慰金。

然而,这笔在普通人眼中已是天文数字的捐赠,很快就被淹没在由大夏民众自发掀起的、更加汹涌澎湃的爱心洪流之中。

“断脊大捷”和两位烈士的事迹,早已通过官方报道和民间口口相传,感动了亿万大夏民众。

无数企业、团体、个人,怀着对英雄最崇高的敬意和对烈士家属最深切的关怀,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捐款活动。

沈天威家所在的铁山市曙光厂社区,街道办设立的捐款点前排起了长龙。工友们省下微薄的工资,几十、一百地往里塞;附近学校的孩子捐出了零花钱;素不相识的市民从四面八方赶来,放下钱,对着沈家那栋破旧的筒子楼深深鞠上一躬,默默离开。

社区账户上的数字,如同滚雪球般迅速突破了五百万、八百万……最终定格在了一千三百余万夏币!

周海涛家所在的苏省周家村更是如此。江南富庶之地,民众感念烈士恩情。当地商会牵头,企业家们慷慨解囊;周家村及周边村镇的乡亲们,哪怕自己并不富裕,也纷纷解囊;网络上,为“断脊英雄”家属捐款的链接被疯狂转发,金额飞速跳动。

最终汇入周家指定账户的款项,竟高达一千八百余万夏币!

面对这如山如海、远远超出想象、凝聚着亿万人心血的巨额捐款,沈秀兰和周建国、李桂芳两家人,做出了几乎相同的选择。

铁山市军人事务局办公室。

沈秀兰在社区书记和几位“儿子”(林震、王磊陪同)的搀扶下,颤巍巍地坐下。她看着工作人员递过来的、显示着八位数余额的账户明细,枯瘦的手紧紧抓着衣角,浑浊的眼睛里没有惊喜,只有一种沉静的、看透世事的哀伤。

“政府……给的抚恤金,够我老婆子活了。”她的声音很轻,却很坚定:“天威……他是个好孩子,他要是知道……有这么多好心人记挂着他……还给他娘这么多钱……他在地下……也会不安生的。”

她抬起头,看向工作人员,也看向林震和王磊:“领导,孩子们……帮我把这些钱……都捐了吧。”

“捐……捐了?”工作人员愣住了,那可是上千万啊!

“嗯,都捐了。”沈秀兰点点头,语气不容置疑:“捐给……那些遭了灾的地方,捐给那些没爹没娘、没饭吃的可怜娃儿……天威他从小……就见不得别人受苦。他要是知道……他的命……能换来这么多钱……救活那么多孩子……他……他肯定高兴……”

老人的声音哽咽了,泪水再次滑落,但眼神却异常清明坚定:“他在天有灵……也会这么选的。”

姑苏市军人事务局。

周建国和李桂芳相互搀扶着,听着工作人员念出那令人眩晕的捐款数额。老两口对视一眼,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心意。周建国粗糙的大手紧紧握着老伴的手,对着工作人员,声音沙哑却掷地有声:

“收下吧……领导,您的心意我们领了。但这钱……太多了,我们老两口……用不着。海涛他……是为了国家死的,死得值!我们……不能给他丢人。”他顿了顿,布满皱纹的脸上流下浑浊的泪水:“把这些钱……都拿给更需要的人吧。听说北边雪灾……南边水患……好多孩子遭罪……海涛他……他从小就心善……他要知道……肯定也让我们这么办!就……就当是替海涛……再为国家……为那些受苦的娃儿……尽最后一份心吧!”

没有豪言壮语,只有最朴素、最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逝去至亲最深的理解。

两位烈士的父母,用他们金子般的心和超越常人的胸怀,将这份凝聚着举国之爱、重逾千斤的“心意”,化作了一场无声的、跨越千山万水的爱的传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