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隆凝视着茶农手中沾着茶渍的粗布帕子,忽然展颜一笑:
“朕瞧着这湿茶反倒更显鲜灵,又何必非得晒干呢?”说着,他弯腰捏起一撮茶叶,指尖染上一抹翠绿。
此刻,他忽然想起前几次南巡时,地方官总是将最好的茶叶积攒起来,等他到来尝鲜。
如此一来,说不定错过了茶叶最佳的炒制时辰。
“来,取锅!”乾隆指着庙前石灶,竟要亲自炒茶。
茶农们听闻,皆惊愕得不知所措,“扑通”跪下磕头道:“皇上金身玉体,哪有亲自掌勺炒茶的道理?”
“无妨。你们暂且歇息一会。马上就炒好。”乾隆来江南几次,已经看会了炒茶。
圣命难违,众人只好递上铁锅。
只见乾隆宽袖一挽,学着老茶农的模样往锅里翻炒。
然而,他的手刚碰到热锅,便“嘶”地一声迅速缩回——茶农们常年炒茶,手掌早已磨出厚厚的茧子,
而乾隆养尊处优,他的手又怎能经受得住这般滚烫?
随从见状,刚欲上前帮忙,乾隆却摆摆手,换了另一只手继续翻炒。
炒到半干之时,他忽然停手,问道:“朕这手艺,怕是要把御茶炒坏了吧?”
乾隆看到茶色黑乎乎的,没那种翠绿精气神,已猜到了七八分。
茶农们哪敢接话,只听他慢悠悠地说道:“既然朕动了手,就当朕品了此茶,这些茶就别送京城了,
留在庙里给百姓和香客尝尝吧,也算朕沾沾龙井的灵气。”
方丈躬身施礼,“多谢皇上赐福,老衲定会把皇恩雨露遍撒佛门圣地。”
谁知乾隆转身刚离去,一直陪伴乾隆左右的浙江巡抚,悄悄将那锅茶收了起来——毕竟是皇帝亲手炒制的茶,即便有些焦糊,那也是稀世珍宝!
后来,这锅茶被供奉在巡抚衙门,成了“御炒龙井”的噱头,引得富商们竞相出天价竞拍。
乾隆大概未曾料到,自己一时兴起想要“体察民情”的举动,最终却沦为地方官捞钱的由头。
“……”
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,乾隆望着西湖上的画舫,又忆起前几次南巡时,官员们为了讨他欢心,竟将断桥修建成了“锦桥”的场面,
彼时满湖都漂浮着花灯,夜色中犹如天上的繁星,场景奢靡至极。
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袖中尚未写完的诗稿,上面刚题了句“民瘼(疾苦)常萦心”,
然而这一刻,他脚下所踩着的,分明是百姓用汗水和辛劳铺就的巡游之路。
五月的运河,水位逐渐降低,船队返程时,需征调民夫拉纤,否则船只很容易搁浅。
不用乾隆操心,地方官早就征好了纤夫。
乾隆在船舱中,听见岸上民夫拉纤的号子声嘶哑干裂,他忍不住掀起窗帘,只见纤夫们赤着双脚,
踩在碎石之上,脚踝处被芦苇割得鲜血淋漓。
见此情景,乾隆心中大为触动,突然下令停船,并将自己的御膳分发给纤夫。
此时,一个少年纤夫,显然是跟着父亲来的。他啃着白米饭,竟泪流满面地说道:
“我从出生就没吃过这么好的饭。家中如今只剩糠麸度日了。”
经历此事后,乾隆在南巡笔记中写下了极为痛切的话语:朕每至一处,官员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行宫,
百姓必定进献美食,看似君民同乐,实则是在剥削百姓的脂膏。
昔日圣祖南巡,纤夫皆能获取雇佣报酬,如今却强行拉来民夫,且分文不给——朕之过错,比那河患更为严重!”
回京后,乾隆下旨减免江南地区积欠的钱粮共计 280 万石,
然而他却并未停止修建圆明园的“盛世”景区。
当帝王的反思与享乐主义冲突斗争时,历史已然悄然翻开了新的篇章。
“……”
这场持续了四个月之久的南巡,最终以“非常圆满”的乐章落下了帷幕。
但是,民间流传的诸如“拆明陵楠木”、“瘦西湖落水”等传说,却远比官方史书,更为生动鲜活地记录了这段历史。
当龙船在江南的烟雨中缓缓远去,那个曾自诩为“十全老人”的帝王,或许在某一瞬间,已然瞥见了盛世华服之下,裹藏着的破棉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