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1章 达瓦齐之战(2 / 2)

三朝元老张廷玉,率先出列,花白胡子不住抖动。

“陛下,自康熙爷,准部便屡屡犯我边疆,如今其内部纷争不断,陷入混乱,此乃上天赐予我大清的绝佳机会,臣恳请陛下当机立断,果断出兵!重新分配准部的权力。”

“陛下,万万不可,”说这话的是大学士史贻直。

“恕臣直言,准部地处偏远,大漠戈壁纵横其间,路途艰险,粮草转运困难。

且征战一事,耗费巨大,暂时取胜,可日后又该如何治理?若长期驻军,所需的钱粮物资将难以估量。”

史贻直看了张廷玉一眼,继续说道:“依臣之见,不如任其内乱,我们隔岸观火,坐享渔翁之利。”

张廷玉听闻,胡子都气歪了,“史大人此言差矣!西北边疆,乃是我大清的门户,

若准噶尔局势不稳,外敌必将趁虚而入,有机可乘。

如今上天赐予我们如此良机,怎能轻易放弃?”

史贻直不甘示弱,立刻回应道:“张大人说得轻巧!西北民风彪悍,向来难以教化,为了那蛮荒之地,让我大清子民流血牺牲,实在是得不偿失啊!”

双方各执一词,互不相让,一时间剑拔弩张。

乾隆皇帝静静地聆听着,面沉如水,指关节轻轻敲了敲御案,声音威严而坚定:“二位爱卿所言,皆有各自的道理。

朕以为,平定准噶尔,并非只为一时的利益考量,而是为了我大清万世的安稳

乾隆言罢目光如炬,扫视着群臣,忽地站了起来,“着令班第为定北将军,阿睦尔撒纳为定边左副将军,统率部众平灭叛军达瓦齐。”

“喳——”

两位将军领命而去。

至此,一场决定西北命运的战争,在乾隆力主出战而达成。

“……”

由于准噶尔部长期深陷内乱的泥潭,人心早已离散,许多部落眼见清军势如破竹,纷纷审时度势。

“哥几个,达瓦齐这点人马还不够填大清牙缝,与其跟着他去送死,还不如早点投降,应该还会受到嘉奖呢!”

“对,不能陪着达瓦齐去送死!”准噶尔许多部落首领纷纷投降清军。

这正应了“墙倒众人推”那句话,各部落归降,这使得清军的进军之路异常顺利。

两路清军如同插上了翅膀,很快在博罗塔拉胜利会师。

大将军班第一看黄历,正值5月,掐指一算,从出发到现在,只用了一个多月时间,战局就被清军牢牢掌控。

“弟兄们,加把劲,胜利了,咱们到伊犁饮马庆功。”班第大手一挥,清军马不停蹄地向伊犁进军。

五月十五,清军如天神附体,战马嘶鸣刀光闪闪,一举占领了伊犁。

达瓦齐的军队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,如同秋风中的落叶,节节败退。

最后,达瓦齐率领残部逃到了格登山(今新疆昭苏县境内),却没人敢收留他。

六月,他又逃至南疆的乌什,最终被乌什城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获,并献给了清军。

达瓦齐被押送到北京,鉴于稳定准噶尔局势,乾隆帝大度特赦了达瓦齐,不久,达瓦齐病死于北京。

平定达瓦齐之战,从二月至六月,大约历经了四个月的时间。

清军大摆筵席庆祝胜利,远在京师的乾隆十分高兴,心情舒畅多喝了几杯酒。

阿睦尔撒纳摸着乾隆赏赐的扳指,心中暗自盘算着。

然而,乾隆高兴有点早了,这场胜利并未让西北局势就此风平浪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