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熊廷弼截然不同,王化贞为人圆滑世故,长袖善舞,和张鹤鸣来往密切。
每次见面,王化贞都高谈阔论,把后金说得不堪一击,自信得不得了,这让张鹤鸣对他十分欣赏。
再加上王化贞投靠了魏忠贤,黑白两道都吃得开,朝中自然有不少人给他撑腰。
他官职虽然比熊廷弼低,却手握五万明军的实权,驻守广宁,风光无限,熊廷弼却处处受制,满心憋屈。
一晃半年过去了,熊廷弼想摆脱困境,有所作为,整日绞尽脑汁想御敌良策,
终于桑他想出一套 “三方分置策”,赶忙写成折子上奏朝廷。这折子是这么写的:
陛下御览:
臣熊廷弼叩首,如今辽东局势危急,臣苦思破敌之策,特呈上三方分置策。
广宁是重镇,应当集结重兵,用步骑兵在河上和后金军正面抗衡,坚守阵地,挫其锋芒;
在北边的天津、山东登州、莱州赶紧组建水师,从海上出击,直捣后金南卫地区,骚扰他们的后方;
同时,联络朝鲜,让他们出兵,在鸭绿江一带安营下寨,和我军形成犄角之势。
这样三面合围,假以时日,一定能收复辽东失地。
臣深知此计需要耗费大量人力、物力和时间,但只有这个长远之计,才能彻底扭转辽东局势。
恳请陛下恩准,臣定当竭尽全力,不负圣恩。
熊廷弼 叩上
大家看地图就知道,北边的天津和山东的莱州、登州都紧挨着渤海,而且大明朝造船业发达。
郑和七下南洋大家都知道吧?所以明末就算财政紧张,花些时间也能造出几艘大船。
明熹宗接到折子后,反复看了好几遍,不住点头,当场就批准了这个计策。
可王化贞却对熊廷弼的策略嗤之以鼻,他也琢磨出了计策,名叫 “沿河分守议”,派人快马加鞭送到了朝廷。折子是这么写的:
陛下圣鉴:
臣王化贞顿首,熊廷弼的计策虽然看着周全,实际上又迂腐又拖沓。
依臣之见,只要在三岔河沿线设立六所军营,每个营派参将、守备各一人,分别防守各地。
在西平、镇武、柳河、盘山等要害之地设立防哨,凭借辽河天险,就能阻挡后金。
臣只要六万大军,不出中秋,一定能大破后金,收复全辽。
臣愿立下军令状,如不能取胜,愿受军法处置。恳请陛下相信臣的能力,采纳臣的计策。
王化贞 叩上
明熹宗前后两天收到两份不同的折子,熊廷弼和王化贞各有各的战略,说得都有道理,他也不知道该怎么选,于是就把兵部尚书张鹤鸣叫来,让他帮忙拿主意。
不用多说,张鹤鸣肯定力挺王化贞的战术,还大夸这计策有多精妙。明熹宗还是拿不定主意。
就在这时候,出了件事,让明熹宗坚定了选择王化贞的战术。
原来是王化贞的手下,游击将领毛文龙立了大功,取得了镇江大捷。